7月以來,對話長江中下游遭遇極端天氣,錢前大江水落,院士也提湖泊水縮,南方作為我國水稻最主要的旱情產地,南方地區多地經歷著干旱和高溫的挑戰嚴峻考驗。
一場奪秋糧保豐收的對話大戰在南方大地上展開。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院士也提赴水稻主產地之一江蘇指導抗旱。南方在江蘇的旱情田間地頭,新京報記者專訪錢前,挑戰他表示,對話旱情是錢前一次考驗但也是提醒,尤其對南方,院士也提今年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澇的準備,沒想到卻要抗旱,在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未來南方水鄉,可能需要做更多抗旱準備。錢前院士同時指出,在科技進步與政策支持下,“面對極端情況,我們已不會完全束手無策,而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旱澇保收?!?/p>
習慣抗洪抗澇,汛期旱情出乎意料
新京報:此次在田間調研指導,旱情影響的情況怎么樣?
錢前:南方降雨豐沛,在過去一直是澇害頻繁,這一次旱情確實出乎意料。
新京報:高溫干旱會對水稻生長造成怎樣的影響?
錢前:我國中稻比較多,當前普遍在孕穗期到揚花期之間,此時的高溫,會對水稻花粉的產生、授粉的效果產生影響,導致水稻結實率降低。干旱同樣影響著水稻的產量,所以這個時期很關鍵。
新京報:江蘇此次旱情影響如何?
錢前:江蘇是水稻生產大省,也是我國最好的耕作區之一,土壤肥沃,產量很高。這次旱情中,我們走訪發現,除了一些望天田、丘陵崗地的農田受影響較大之外,絕大部分影響不算大。很多地方盡管缺乏抗旱經驗,但在旱情剛剛顯露時,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花大力氣調水保糧。
科技不斷進步,不完全靠天吃飯
新京報: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評估顯示,今年的南方高溫強度為1961年來最強,但農業受災情況遠低于想象,我們是怎樣抵御災害的?
錢前:科技的發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今天已經不再是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了。以育種為例,我國的育種事業發展迅速,水稻、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完全自主,且育成了豐富多樣的品種,有適應性好的、有產量高的、有品質優良的、有抗逆性強的,還有許多兼具多種特性。育種的進步,不僅讓我們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更有應對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改變著糧食生產方式,提升國家糧食保障的能力。比如黑龍江,以前水稻只有200多萬畝,現在有7000多萬畝,翻了幾十倍,就是因為找到了一個耐寒的基因,育成了耐寒水稻。
新京報:在水稻耐旱的方面,我們是否有相關成果?
錢前:這些年來,我國育種家們在水稻抗旱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比如上海農業科學院羅利軍研究員育成的耐旱系列水稻,在全國許多地方推廣應用,去年還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還有許多品種,也可以實現抵御高溫的效果,比如一些中晚熟的品種,這個時候可能剛到孕穗期,或者還沒有進入孕穗期,躲開了高溫對花粉的影響,等到這些品種抽穗揚花,已經8月底9月初了,溫度也降下來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一些中晚熟的品種長勢很好,預計畝產可以達到1500斤,這些都是大面積種植的品種,這樣的產量已經非常不錯了。
高標準農田,在抗災減災中得到檢驗
新京報:除了品種之外,今天還有哪些抵御災害的措施和能力?
錢前:之所以實現旱澇保收,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長期以來對農業的政策支持。我國是農業大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從未減弱。比如農業水利的建設,二十世紀50年代建成的許多水利設施,今天還在使用。而且,這種投入一直在持續,從未間斷。我國是世界上農田灌溉比例最高的國家,農田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同時,我們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率也提升非???,小麥、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這些都是國家通過政策保障,投入無數人力財力實現的。
新京報:育種、機械化、水利等如果是藏糧于技,那么在藏糧于地方面,有何措施?
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度珖邩藴兽r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顯示,到2022年底,我國將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在這一次抗旱中,我們也發現,高標準農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完全靠天吃飯的“望天田”相比,高標準農田中各種優良的設施,可以幫助生產者更好地應對各種變化。事實上,高標準農田本身就有優秀的抗災、減災能力,是改變“靠天吃飯”,實現“旱澇保收”的利器,這次南方旱情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在過去,還有觀點認為國家投入那么多錢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劃算,我想,在經歷了今年的南方旱情之后,會有更多人看到高標準農田的重要性,我們國家的高標準農田不但要建,還要多建。
旱情考驗農業,耐旱水稻品種將更多
新京報:這次南方旱情對我們有何挑戰和啟示?
錢前:旱情是一次考驗,尤其對南方,今年的干旱高溫60年一遇,過去沒有經驗,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澇的準備,沒想到是抗旱。在今天,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未來,南方水鄉也需要做更多抗旱的準備。育種方面也是如此,要考慮將耐旱水稻的育種標準化、程序化,育成更多的耐旱品種。我們有這樣的條件和基礎,我們國家的作物種質庫中,保存著超過10萬份的水稻種質資源,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地鑒定這些資源。我相信,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耐旱水稻。當然,旱情本身也是一次自然篩選,大自然也在幫我們,逐漸把那些耐旱性不強的品種篩選掉,讓我們的耐旱品種更豐富。
面對旱情,農民可以怎么做?
南方六十年一遇的旱情,正在影響著近1800萬畝耕地,水稻、玉米、大豆、經濟作物……面對旱情,我們有哪些抗旱的利器?新京報記者采訪多位農業專家,探索當前條件下,可以幫助農業抗旱的方法和策略。
水
開源節流科學澆灌
水是抗旱的根本武器,旱情之下,不但需要開源節流,也需要更好地利用現有的水。在開源方面,充分調動和利用水庫、坑塘中的水源,在有條件的地方,打井抽水,澆地抗旱。在節流方面,盡可能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在科學利用方面,水稻灌深水有一定降溫護苗作用,有條件可采取日灌夜排或長流水灌溉的方式,果樹穴灌可以高效發揮抗旱作用。在水源有限的情況下,灌跑馬水,優先灌溉需求更高的抽穗揚花期水稻、喇叭口期玉米等。
種
選育更多抗旱品種
抗旱品種是應對旱情的重要途徑。在玉米方面,我國北方有多種廣泛推廣的抗旱品種。在水稻方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團隊育成的抗旱系列品種,推廣廣泛,該團隊還發現了一個水稻抗旱基因,該基因通過減少細胞上的水分通道來減少細胞失水,提高植株在干旱條件下的保水能力。在極端天氣日漸頻繁的今天,抗旱品種不僅可以豐富農作物多樣性,也可以提高糧食生產中抵御風險的能力。
地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具有更好的灌溉和排澇等水利設施,地塊平整、渠道通暢,旱能澆、澇能排,在今年抗旱中表現出優異的成績?!秶肄r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明確提出,“通過建設,解除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目標”。在具體標準方面,和抗旱相關的包括“灌溉系統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證,灌溉水質符合標準,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進”“灌溉水源有保障,水源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水源及渠首工程(含泵站)總體完好,運行安全可靠”等。
肥
施用葉面肥
旱情往往伴隨高溫熱害,這也是造成產量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時適當的施肥,有助于增強作物對高溫的抗性,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如灌漿期的水稻,可以適當噴施磷酸二氫鉀、蕓苔素等葉面肥。對受災后仍有一定產量的田塊,要加強管理,酌情增施粒肥。對穗分化期受到高溫熱害的田塊,于破口期前后,根據葉色酌情補追一次粒肥,每畝尿素用量2公斤左右。對大喇叭口期的玉米,結合灌溉及時酌量追肥,施肥方法以深施為宜。對處于籽粒形成期的玉米,同樣可以結合灌溉補施穗粒肥。
藥
綜合防控病蟲害
高溫干旱天氣一般不利于病蟲發生,但高溫干旱也會導致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對病蟲害的抗耐性下降,同時施藥操作困難加大。部分區域高溫期間的間隙性降雨,可能導致一些感病水稻品種葉稻瘟、穗稻瘟、稻曲病等重發。在蟲害方面,需加強對稻飛虱、二化螟和紋枯病等的監測,加強對夜蛾類害蟲的監測。此外,在噴霧施藥時,需確保施藥用水量,同時,施藥時需避開33℃以上的高溫天氣以及花期水稻、喇叭口期玉米等?! ⌒戮﹫笥浾?周懷宗
秋糧豐收,還要再過幾關?
糧安天下,而糧食生產中,秋糧是最重要的部分,占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除南方旱情外,病蟲害、北方秋汛等同樣影響著秋糧產量。目前,距離全國秋糧收獲還有不到50天,這些天里,我們還要警惕和預防哪些風險?
病蟲害
加強預警及時防治
全國農技中心7月召開的2022年全國秋糧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消息顯示,玉米方面,草地貪夜蛾、三代粘蟲、棉鈴蟲等遷飛性害蟲威脅大,大斑病、褐斑病、南方銹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區偏重發生。中晚稻方面,稻飛虱、二化螟、紋枯病在華南、西南、江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區偏重發生風險高,稻縱卷葉螟、稻瘟病中等至偏重發生。馬鈴薯方面,晚疫病在東北、西北和華北主產區局部偏重發生。
北方秋汛
未雨綢繆做好準備
2021年,北方秋汛致使1.1億畝冬小麥晚播。2022年7月,南方出現罕見干旱的同時,北方山西、陜西、甘肅、遼寧、內蒙古等多地暴雨頻繁、東北南部最大河流遼河干流水位數十天持續超過警戒水位。進入8月后,北方降雨偏多,中國氣象臺數據顯示,省會城市累計降雨量排名前10里面有7個都是北方的城市。今年北方秋汛是否會再一次影響秋糧生產?宜未雨綢繆,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旱澇急轉
關鍵時刻不能放松
8月27日,中央氣象臺發布消息顯示,未來十天,華西地區將進入多雨期,累計降水量由前期的顯著偏少轉為偏多。同時,隨著北方冷空氣南下,南方高溫干旱天氣或將進入尾聲,轉為降溫降雨季節。而早在8月23日,我國防汛抗旱部門就已經發出提示,近期有降雨過程的部分地區,要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嚴防旱澇急轉。
東北早霜
預防水稻玉米減產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地處高緯度的東北地區中北部、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受到冷空氣影響較早,易出現“霜凍期”提前的現象,影響尚未成熟的玉米、水稻等秋收作物,同時也會影響未收獲的露天蔬菜及果樹等。
北上臺風
預防低溫暴雨影響
今年第9號臺風“馬鞍”已于8月25日10時30分前后,以臺風級(12級)在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沿海地區登陸,給粵西、珠三角等地帶來強風暴雨。8月26日,中央氣象臺停止“馬鞍”編號。8月至9月是臺風登陸我國的重點時段,尤其是秋季臺風,可能造成大面積降溫降水,在水稻、玉米等秋季作物灌漿期,低溫多雨可能影響產量的形成。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對話錢前院士 南方旱情是挑戰也是提醒
對話錢前院士 南方旱情是挑戰也是提醒
對話錢前院士 南方旱情是挑戰也是提醒
對話錢前院士 南方旱情是挑戰也是提醒